淇滨区上峪乡朔泉村引进光伏发电项目、发展特色种植让村民增收 点亮脱贫梦“种出”致富路
5月16日,记者来到淇滨区上峪乡朔泉村村委会大院,几位村民在大院的健身器材上边锻炼边拉家常,不亦乐乎。
“这儿以前是几间又矮又破的老房子,你看现在是宽阔平坦的文化广场,还安装了健身器材。”“这两年村里稳定了,村道也整洁了。”“俺邻居郭大爷去年脱贫了。”得知记者来采访扶贫工作,大家七嘴八舌地说起身边的变化来。
调整种植业结构,走产业脱贫路
朔泉村,位于上峪乡西南,耕地面积850亩,全村157户597人,2015年年底建档立卡贫困户33户101人。近两年,通过金融扶贫、教育扶持、社保兜底、转移就业等举措,去年底该村31户96人实现稳定脱贫。
拔掉朔泉村村民的穷根,发展产业是最稳定、最牢固、最有效的扶贫措施。该村围绕乡村振兴战略,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。驻村第一书记李建新介绍,村里和我市一家农业开发公司进行合作,正在打造集采摘、观光、农产品深加工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,土地流转等工作正在推进,他们计划种植10万棵高丽参、2万株野葡萄,让贫困户在家门口打工挣钱,带领朔泉村走出一条产业脱贫致富路。
在该村西部,一排排太阳能电池板让百余亩荒山熠熠生辉。李建新告诉记者,这是200千瓦光伏发电项目,一年可发电20万千瓦时,村里以0.85元/千瓦时的价格卖给国家电网,每户贫困户每季度可分红300元。按照金融扶贫政策,村里为贫困户办理小额贷款90余万元,并引导他们把这笔资金注入两家企业,贫困户可根据企业盈利情况分红。
“来到村里,发现晚上没有路灯,我就把村里的亮化工程作为入村的第一项工作。”李建新说,他多次召集村“两委”成员和党员群众代表商议,并实地勘测,争取上级资金,在村内主要道路安装了74盏路灯。接着,村里实施了电网改造,建设了文化广场,整修了400米破损道路,配备了保洁员,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善。
发展特色种植,户均年增收1000元
“俺村地少,以前光种粮食,除了自己吃的卖不了多少钱。去年村里鼓励特色种植,购买了9万多棵红薯苗免费发给俺,还买了一台粉条加工机,方便粉条加工。”贫困户秦来喜告诉记者,去年他种了九分地红薯,年底加工了200多斤粉条,村里帮忙联系客户,一斤卖10元,他卖了2000多元。“今年我又种了一些,到年底又有几千块钱的收入。”
秦来喜是残疾人,大儿子29岁了还没成家,小儿子还在上初中,家里家外全靠妻子苏凤枝一人操持。“多亏李建新书记帮俺媳妇找了一份稳定的工作,要不然家里真是过不下去了。”秦来喜说,妻子现在在离家不远的农业合作社打工,一天能挣50元钱。
“去年全村种植了30多亩红薯,户均增收1000元,今年又免费发放了12万棵红薯苗,种植面积有40多亩。”李建新说。
在发展特色种植的同时,李建新因人因户施策,运用教育扶贫、社会兜底保障等扶贫政策,使贫困户尽早脱贫。今年74岁的郭立生患有腰椎病、滑膜炎等疾病,老伴儿瘫痪在床25年,全家重担全压在打零工的儿子身上。“多亏扶贫政策和帮扶干部的关心,我们家才有希望渡过难关。”郭立生说,村里为他家申请了重大疾病救助金、生活补贴、残疾人补贴、护理补贴,加上4亩地的粮食收成和分红,另外儿子和儿媳通过转移就业也有工资,全家每年收入有2万余元。
贫困户程保水手部残疾,没有固定工作,妻子离家出走,两个孩子都在郑州读中专,开销很大。“两个孩子每年的生活费是一笔不小的开支,扶贫干部为两个孩子申请了‘雨露计划’扶贫资金。每年两个孩子一共能领到助学补助4000元,我的压力小多了!”程保水说。
今年56岁的郭玉娥患有腰椎间盘突出,干不了重活儿,爱人去世十几年了,两个孩子在山城区打零工。“孩子以前还给我零花钱,结婚后开销一大就顾不上我了。村里安排我做保洁员,打扫村里的道路,一天两次,每月600元,我很乐意干。”郭玉娥说。
记者感言:如今,朔泉村33户贫困户中31户已顺利脱贫,但脱贫不返贫才是真脱贫,贫困户脱贫后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就成了扶贫工作的重点。村里一方面发展特色种植,一方面与农业开发公司合作,计划把朔泉村打造成一个集采摘、观光、农产品深加工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,贫困户可以在基地打工,未来还能以“基地+农户”的模式自己搞种植,实现稳定脱贫。
|